從古詩詞看元宵節習俗與洋標籤 元宵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元宵觀燈或燈會是一廣大民眾都參與的活動。元宵觀燈在唐朝就很盛行。小說《薛剛反唐》中有描寫元宵燈會造成擁擠,薛剛在元宵燈會踩踏人驚動聖駕而獲罪的情節。唐詩人盧照鄰的詩《十五夜觀燈》生動地描寫了元宵燈會的盛況: 錦裡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明朝才子唐寅伯虎的元宵詩更將燈會與元宵節連成一體: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朝唐順之的《元夕影永冰燈》更描寫冰燈盛況。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裡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由上古人詩描述來看,元宵節燈會、或放花燈,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 元宵節吃湯圓,預示團團圓圓。 元宵節吃湯圓,也是自古以來國人的習俗。不過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元宵。但是北方人的元宵與湯圓是由區別的。元宵多是現做現賣,用餡在江米(南方稱糯米或酒米)粉中不等滾動,裹上江米粉成湯圓狀。這種元宵煮熟後比較硬,不如湯圓軟和,即比較有嚼頭。這是北方人的嗜好,如吃麵條,也要粗大、有嚼頭一樣。在古人的詩中,關於湯圓、元宵都有描寫。宋人姜白石的詩道: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清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詞》便是北方的元宵: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因此,近日媒體紛紛將元宵節說成中國的情人節,其依據為辛棄疾和歐陽修的詞: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據說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說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也不無道理。不過早就有人提出將七月七日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之日定為情人節,似乎也有神話和浪漫色彩。兩者之爭有何結果姑且不論,中國的創痛節日硬要打上一個洋標籤卻令人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