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古堡位於台南市安平區效忠街、國勝路上,古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安平城、臺灣城,俗名紅毛城、番仔城或王城,最早建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在1634年(明崇禎七年)完成,荷蘭人曾在『一鯤鯓』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這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堡,因此曾是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中樞、也曾經是鄭氏王朝三代的宅第,舊熱蘭遮城分內外二部,城垣範圍包括台灣最早的延平市街。台灣光復後,稱為「安平古堡」,沿用至今。
荷蘭時期,台灣城是統治台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明鄭至清朝時期,鑑於台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
荷蘭時期,台灣城是統治台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明鄭至清朝時期,鑑於台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
1662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安平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名稱的由來。鄭氏王朝三代統治者均駐居此城,故又叫“王城”。
日據時期,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台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並在其上重建方形臺階式的磚砌高臺。臺的中央蓋起拱?式的洋樓建築,這便是後人熟知的安平古堡。
經過三百多年的變遷,這座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城堡,今天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尚有:城壁遺跡、磚砌平台、陳列館、瞭望台和古壁史蹟公園。
城壁遺跡:外城南壁在今台南市永漢民藝館旁,高三丈餘,城壁是用糯米汁、糖水、蚵灰殼和成泥,以紅磚砌成。紅磚色深者,是荷據時代由印尼、爪哇運來的;色淺較紅者,是後來明鄭時代增建時,自福建廈門運來的。城壁的上端仍留有剪刀形的壁鎖凹痕,是鎖樑柱用的,防地震;方形的洞口則是清軍築營房時挖的,用來放柱子。
日據時期,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台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並在其上重建方形臺階式的磚砌高臺。臺的中央蓋起拱?式的洋樓建築,這便是後人熟知的安平古堡。
經過三百多年的變遷,這座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城堡,今天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尚有:城壁遺跡、磚砌平台、陳列館、瞭望台和古壁史蹟公園。
城壁遺跡:外城南壁在今台南市永漢民藝館旁,高三丈餘,城壁是用糯米汁、糖水、蚵灰殼和成泥,以紅磚砌成。紅磚色深者,是荷據時代由印尼、爪哇運來的;色淺較紅者,是後來明鄭時代增建時,自福建廈門運來的。城壁的上端仍留有剪刀形的壁鎖凹痕,是鎖樑柱用的,防地震;方形的洞口則是清軍築營房時挖的,用來放柱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