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音画欣赏: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古琴麴,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麴,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
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悽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麴流傳最為廣泛。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
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x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回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餘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麴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麴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麴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 (1611年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 一是清初《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麴,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麴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 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 此麴全段都離不開一個「悽」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悽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悽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