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1)。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 李之儀.〈卜算子〉 ☆完全讀懂名句 1. 已:止、結束。 語譯:我住長江的上游,你住長江的下游。天天思念你卻見不到你,只有共飲著同一條江河水。 江水啊,要流到什麼時候才會停止?這離愁別恨啊,又要到何年何月才會結束?只願你心能像我心,我一定不會辜負這一番相思情意。 ☆名句的故事 這闋詞是借用「長江水」來描寫男女情意。自古以來,就常借用「水」來傳情達意,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或是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 「長江頭」與「長江尾」揭示了他們之間的地理距離,令人想見女主人公獨自佇立江頭,翹首企盼的想望情態。倘若日日思君可見君,那麼就沒有所謂「共飲長江水」的相思問題了。但是江水茫茫,那麼相思就無限期、此恨就無窮盡;作者既用江水比喻愛情,也用江水比喻內心的恨意。情人們面臨這一種愛恨交織的困境,常常不知所措,但是這大地的兒女天真無邪,敢愛敢恨,「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若是那些身受禮教束縛的女性,可能就得將這份情感壓抑起來,如李之儀在〈謝春詞〉裡所寫的:「天不老,人未偶,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試著把這恨意「分付庭前柳」。「只願君心似我心」這種「換心」的說法源自五代詞人顧敻的「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訴衷情〉)。 這首詞全篇琅琅上口、用詞通俗平實,整體來說沒有什麼高深文句,頗有民歌質樸的風味。全詞藉女子之口發聲,以滔滔江流寫綿綿情思,論者認為:「不敷粉,不著色,而自成高致。」毛晉《姑溪詞跋》推許作者「長於淡語、景語、情語」。音樂家青主還把這首〈卜算子〉譜了曲,並納入中國藝術歌曲選集。 〉)歷久彌新說名句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人們望見滾滾江流時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心得與體會出現。孔子曾經看著江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屈原一邊看汨羅江水一邊一激動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關於水的成語也是洋洋灑灑,「如魚得水」、「行雲流水」、「水滴穿石」、「水深火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覆水難收」等等。而其中「覆水難收」也是一則跟男女情感有關的故事。周朝的姜子牙,少年有志,精通兵法,一心要治理亂世,救民於水火,但他懷才不遇,一直找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迫於生計,他殺過牛,幫過工,窮愁潦倒,一貧如洗。他結髮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竟背棄他而去。晚年,鬚髮皆白的姜子牙只好自己一個人在渭水邊上當漁翁。 幾年之後,周文王打獵經過,與姜子牙不期而遇,周文王發現他的才能,便請他當國師,恭敬地把他稱作「太公望」;這時的姜子牙已經八十歲了。姜太公輔佐周武王一舉滅了商紂,建立了周朝。作為開國元老,姜太公真可以稱得上是德高望重,名聲顯赫。當初嫌棄他、離他而去的馬氏後悔不已,便跪在他的馬前,請求得到丈夫的寬恕。姜太公默默無語,只命人打來一盆水,把水潑在地上,叫馬氏把這盆水再收回來。但是,潑出去的水怎麼能再收回來?嫌貧愛富、目光短淺的馬氏自然萬分羞慚,落了個可憐可悲的下場。 同樣是水,一個是情堅意篤「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一個卻是「覆水難收」。這樣的命運大不同,不禁讓人無限欷噓慨嘆。 摘自《中文經典100句--宋詞》 商周出版社 提供@
★★ 圖框編製文章收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