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清 明 時 節 思 人 生&古詩吟誦

清 明 時 節 思 人 生

黃庭堅的《清明》詩則別有一格, 它從清明想到人們的各種活法, 想到了人生的不同價值。

它寫的不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 全詩是這樣的:

清 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春雷萬鈞, 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 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

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 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

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 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裡,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 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 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

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

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 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順便說一下,同樣的清明節,詩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有個叫高菊卿的詩人得到的結論是及時行樂。他寫道: ……

日落狐狸眠家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他由人的死想到應該及時行樂,活著時吃到的才是真實的, 死以後的祭奠,“一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下的人是怎麼也喝不到酒的。

這話固然不錯,但是,這種想法,比起黃庭堅來,境界畢竟不高。

繁 華 盡 處 是 蕭 瑟

與清明相關的節日是寒食。

從冬至經105天,就是寒食節。

寒節時不燒火,不舉火而食, 這一天,人們要到水邊祓除不祥, 掃祭祖先墳塋。陳與義的寒食詩:

草草隨時事,蕭蕭傍水門。

濃陰花照野,寒食柳圍村。

客袂空佳節,鶯聲忽故園。

不知何處笛,吹恨滿清樽。

這首詩中充滿著蕭瑟、落寞之感。春天的景色倒是很美。

鮮花紛紛開放,裝扮著田野,村邊柳樹綻芽了。

但是,由於作者客居在外,心景肅瑟,正是這個原因, 它寫詩說,說“客居空佳節,鶯宛轉啼唱”, 過節是草草了事,(草草隨時事)詩人自己彷彿回到了洛陽的故園。

但是,遠處傳來淒涼的笛聲,詩人的心頭充滿了人生無奈的悵恨。

另一個和尚詩人仲殊寫的一首寒食詞 則透露出一種看透人生的頓悟之心:

訴 衷 情·寒 食

湧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雲頭。

這首詞的前半闕,極寫杭州西湖寒食節的熱烈場面:

紅花酒地,紅船滿湖,紅男綠女,遊人如熾,一派歌舞景象。

但是,下半闕在濃豔的背後,卻透露出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冷峻的道理。

世界上樂極易生悲,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好就是了,了就是好。

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

繁華盡頭處,悲哀暗暗來。

舞榭歌台,最後都變成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全詩讀來觸目驚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